古诗词中的7个传统习俗有哪些
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从历史上沿袭传承下来的习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,踏青、折柳、登高、放纸鸢……你知道吗?这些习俗在古时候就有了,不信我们就来看看古诗词中的7个传统习俗有哪些吧!
古诗词中的7个传统习俗有哪些
踏青,古时也叫行青、探春、寻春等,古人在春季里有踏青游乐的习俗,人们聚亲约友,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,然后围坐野宴,抵暮而归。先秦时人们就有踏青的习惯,可追溯到《诗经•溱洧》中。唐宋时期,踏青的风俗空前兴盛,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《清明上河图》即描绘了汴京城清明时节游乐的情景。
钱塘湖春行
白居易
孤山寺北贾亭西,
水面初平云脚低。
几处早莺争暖树,
谁家新燕啄春泥。
乱花渐欲迷人眼,
浅草才能没马蹄。
最爱湖东行不足,
绿杨阴里白沙堤。
春社是中国最古老的的民俗之一,它起源商周时期,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,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,约在春分前后。每到春社这日,人们便会聚集在社庙前,摆上丰富的食品供奉社神,在祭祀完毕后,把食物给大家分享。神祈求丰年的同时也不忘感谢土地神的馈赠。不过时至今日很多地方已经不再有这个习俗了。
游山西村
陆游
莫笑农家腊酒浑,
丰年留客足鸡豚。
山重水复疑无路,
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萧鼓追随春社近,
衣冠简朴古风存。
从今若许闲乘月,
拄杖无时夜叩门。
古诗词中的7个传统习俗有哪些,纸鸢起源于春秋时代,发明者为墨翟,当时是用木头制成,被称为“ 木鸢” 或“风鸢”,主要被用于战争,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。而风筝作为人们喜爱的娱乐玩具,是从隋唐时代开始的,由于这一时期造纸业的发展,人们开始用纸张来糊制。正是纸质材料在取材上的相对便宜和方便,为风筝(纸鸢)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宋代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,使得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,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,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。
村居
高鼎
草长莺飞二月天,
拂堤杨柳醉春烟。
儿童散学归来早,
忙趁东风放纸鸢。
重阳节登高之时,人们还会佩茱萸、食蓬饵、饮菊花酒。这一习俗带有体育兴质,能陶冶情操、锻炼体魄,记住了重阳不要窝在家里了,出去爬爬山吧!
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
王维
独在异乡为异客,
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遥知兄弟登高处,
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关于菊花酒的由来众说纷纭,汉代无论宫廷中还是民间都有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。重阳节饮菊花酒的起源与汉代崇尚仙术、追求长生不老有关,其最初目的是求阳通神和辟谷成仙。菊花酒一般用菊花酿成,文人墨客也常采摘新鲜菊花泡酒饮,称为“露饮”。
饮酒
陶渊明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折柳想必诗词诗词的人都知道这是送别时的一种习俗,这在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,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,成为一种时尚。不过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科技时代,哪怕隔得再远也可以通话,这种折柳赠别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了,不过要想借此对友人表达祝愿也是不错的哦!
春夜洛城闻笛
李白
谁家玉笛暗飞声,
散入春风满洛城。
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,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,也以此来纪念屈原的。在我国的南方比较流行,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关于赛龙舟的传说比较多:有说源于沅陵盘瓠招魂的、也有说纪念伍子胥的,还有说纪念孝女曹娥的....不过最受认可的还是纪念屈原一说,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颇深!
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
李群玉
雷奔电逝三千儿,彩舟画楫射初晖。
喧江雷鼓鳞甲动,三十六龙衔浪飞。
灵均昔日投湘死,千古沉魂在湘水。
绿草斜烟日暮时,笛声幽远愁江鬼。
以上就是古诗词中的7个传统习俗有哪些,中国传统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,与诗歌也有着密切的联系,中国的传统博大精深,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创造的,具有鲜明民族特色。
本文由 古诗词大全 整理编辑,转载请注明出处,原文链接:。



